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18日至19日访华期间,中国领导人与布林肯进行礼节性会见。布林肯在访问中与中方达成多项共识。这次访问给处于“建交以来最低谷”的中美紧张关系带来了些许缓和的气氛。
(相关资料图)
由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世界和平论坛即将于7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首个高级别非官方国际安全论坛。众多国际知名前政要、学者将在时隔四年后首次来到北京线下参会。可以预见,中美关系将成为这次论坛上最受关注的话题。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求共识、促合作、稳秩序、护和平”。在昨天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阎学通表示,从布林肯这次访问可以看出,中美双方在防止战争、维护和平方面是有共识的。双方在保持人员往来方面也存在共识——尽管有“竞争、冲突和对抗”,还是要加大派遣留学生等人员往来的力度。这与美苏冷战相互隔绝的状态完全不同,他不认同中美已进入“新冷战”。
大国竞争不符合时代潮流。阎学通表示,我们希望历史能继续向全球化正确、进步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调头向逆全球化的方向发展。阻止逆全球化,推动再全球化,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形成赞成、提倡国际合作,否定和批判减少国际合作的全球性舆论。
吹风会后,阎学通就布林肯访华、中美关系、中美欧关系等热点问题以及本届世界和平论坛的筹备情况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你如何看待布林肯这次访华?
阎学通:中美关系的现状是冲突大于合作,在冲突大于合作的情况下,双方能进行的更多是消极合作,而非积极合作。什么叫消极合作?就是双方进行的合作是防止双方冲突升级为战争,或者防止冲突变得更加严重。就像两个拳击运动员,在比赛中说好不能打后脑勺,不能肘击。中美之间的积极合作在目前状态下很难开展。
如何看待布林肯访华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期望值是什么。如果我们期待双方能够管控危机和冲突,防止冲突升级为战争,就会觉得访问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如果期待这次访问能让中美恢复更多的积极合作,可能就无法满足预期。
记者:布林肯在访问中重复了美方的一些承诺,美国的承诺这次靠得住么?
阎学通:我认为美方做的是一个政策表态。大国之间的外交取决于实际的政策,而不是说辞。例如美国与台湾进行军事合作,他们不说自己是支持“台独”,要说是对台湾进行“安全保护”。观察中美关系,还要从双方具体的政策进行分析。
记者:你认为布林肯这次访问中,双方一个重要的共识是在防止战争方面。近年来国际上常常说到中美之间如果爆发战争将是全人类的灾难。你认为中美关系从现在紧张博弈的阶段平稳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条件是什么?
阎学通:中美想要让两国关系稳定在一个不会继续恶化的水平,需要对双边关系达成共识,有一个共同的定位。现在美国认为中美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中国认为中美关系的本质不是竞争,双方对两国关系的定性不同,就会出现预期不同带来的误解。中美需要进一步沟通和谈判,达成共识。
记者:马克龙4月访华后提出“欧洲战略自主”引起很大关注,最近又传出马克龙主动要求参加金砖峰会。在中美长期博弈过程中,欧洲能否成为一个关键“变量”?
阎学通:由于中美两极格局已经形成,第三方的作用就明显上升。如果是单极格局,第三方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不仅是欧洲的作用在上升,日本和“南方国家”的作用也在上升,这是国际格局决定的。
马克龙代表了欧洲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立场,但他不能代表整个欧洲的主流思想,所以他还得在欧洲做工作去说服一些人。比如欧盟的两个主要负责人冯德莱恩和米歇尔,观点就不一样。
欧洲在中美竞争中间采取怎样的立场,应该说在欧洲内部还是有分歧的。欧盟终归是一个国际组织,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立场经常是有分歧的,使他们的立场变得相对模糊。欧洲不仅希望相对中国在产业链上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对美国也要追求自己的独立性。
记者:世界和平论坛自2012年开始举办,已经举办十届。2021年清华大学总结世界和平论坛十年的文章中提到论坛已成为和慕尼黑安全会议、香格里拉对话会齐名的世界三大国际安全论坛之一。从今年开始应该说是新的十年,新的十年论坛将怎样办下去,发挥怎样的作用?
阎学通:论坛举办随着每年的具体情况发生变化,不仅受到国际环境影响,也受到国内环境影响,很难制定一个长期规划。例如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志愿者都不能入校,论坛就线上举办。
我们只能说无论多困难,都要坚持办下去,任何事情总有高光和低谷的时候。高光时刻产生的影响是光鲜亮丽的,在低谷时期虽然不再那么光鲜,但仍然能发挥实际的作用。
在我们看来,遇到的困难越大,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就越大。现在国内大学举办的国际论坛越来越少,往往因为遇到困难就停办了,我们只不过是在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我对论坛举办环境的变化并不特别悲观,如果困难多,办成的意义就更大、效果更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从组织十届世界和平论坛的经验来看,你怎么看待“西方或西方媒体不喜欢中国”的问题?
阎学通:从媒体报道的方面来说,一些西方的媒体人不喜欢中国的制度,只想报道中国不成功的一面,不愿意报道成功的一面。这种带有偏见的报道可能将会长期存在。
总体上来说,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正面影响力的上升是困难的。过去,中国跟西方国家有矛盾是官方之间的,不影响到社会。但现在出现了社会敌对的现象,例如美国社会有反对华裔的思潮兴起。
今年三四月我出国感受到的就是中国和一些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社会基础被弱化,这很可能跟互联网的影响有关,也与官方矛盾的激化有关。作为民间学者,我们希望能够保持彼此社会之间关系的稳定。布林肯这次访问,中美双方还达成共识要继续促进留学生的往来,也是同样考量。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