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要找一个令人心情平静的地方,大家会想去哪呢?答案是博物馆。”5月20日,策展人、敦煌文化守望者罗依尔携新书《敦煌遇见卢浮宫》做客行知读书会,穿越中西,感受褪去了喧嚣与浮华的艺术之美。
罗依尔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艺术越来越被人们喜爱。在中国,去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增长很快。这在国外也是一样,卢浮宫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从20年前的100多万增加到1000多万,看博物馆、喜欢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
说到敦煌,大家会想到什么?莫高窟、月牙泉……罗依尔认为,敦煌,之所以成为敦煌,因其戈壁、黄沙,也因其绿洲与水源。和卢浮宫一样,它是长时间的历史的留存。和卢浮宫不一样,它分享着历史上那些普通人的“美”的理念。“当你走近,当你细听,莫高窟的美是立体的、沉浸式的、充满仪式感的,最终是令人感动的。”
作为第一批“敦煌文化守望者”,罗依尔在敦煌一待40天,有幸进入很多不对外开放的洞穴。“去看过莫高窟的人都没有办法忘怀,肉眼见到壁画的感觉是很难描述出来的,因为仪式感太强,跟平常看博物馆太不一样,所以见了别人都不知道怎么跟他说好。”罗依尔形容,我们能走到昏暗的小窟,走过窄窄的栈道,你跟它面对面,最后能产生的体验,是跟看《蒙娜丽莎》非常不同的。
可以用西方的美术传统解释敦煌吗?罗依尔表示,因其历史因缘与文化环境,敦煌或许是调和中西的。在敦煌的壁画与雕塑中,你或许会“发现”一些希腊、一些印度……那是历史吹拂而过留下的痕迹。而随着岁月的积淀,在敦煌,更可以发现更多中原文化的面目。譬如飞天,它在敦煌的变化见证了此地的融汇中西:在历史的长河里,它不再如天使般需要翅膀,而是拥有了天衣,以想象力而飞。
跟随罗依尔的讲解,现场读者遨游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看过莫高窟第45窟的栩栩如生,听说了第220窟的美丽的误会。在现实生活中,敦煌依然距离上海很远。瑰宝如何得以流传、让更多人看见它背后的美好呢?罗依尔以为,对敦煌而言,如今最重要的是“再创作”。如“千面”的蒙娜丽莎一般,令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解构它,然后用灵感“重建”它,才能为敦煌赋予当代的活力。
如果达·芬奇穿越到敦煌,会对哪个洞窟更感兴趣?面对九层楼大佛,米开朗琪罗又会激发出什么灵感?敦煌为何被称为东方卢浮宫?新书《敦煌遇见卢浮宫》正是罗依尔从比较的跨文化视角对敦煌艺术和以卢浮宫为代表的西方艺术的全新解读,通过不断发问,引出一个个奇思妙想,在敦煌与卢浮宫的对比分析中,为读者展现艺术之美。“这可能是我为敦煌‘再创作’所做的一点小小的努力。”
关键词: